当前位置:

深化走转改 记者一线见闻 |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杂交水稻发源地安江农校纪念园见闻

来源:新湖南 编辑:唐艺芬 2023-07-15 10:11:09

横幅.jpg

(安江农校纪念园入口处,一颗标有“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红色大字的稻米石雕高高耸立。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紫云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姚学文 肖畅

【核心提示】

“上下七千年,古今两神农”,位于雪峰山下、沅水之滨的洪江市安江镇,孕育了绚烂多姿的农耕文化。2017年,在安江镇境内的高庙文化遗址中,发现了7400年前的碳化稻谷粒,将中华文明史上溯到7800年前。

70年前,青年袁隆平踏进与高庙遗址隔江相望的安江农校,在这里开始了长达37年的杂交水稻研究生涯,并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因此获得共和国勋章和“杂交水稻之父”的殊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如今,“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接力棒,仍在安江农校传递。

【一线见闻】

一粒种子从安江发源,撒播世界

袁隆平院士离开我们已有两年多,许多人一直在用不同的方式纪念他、缅怀他。在洪江市,有关部门将袁隆平工作、生活37年的安江农校,转型建成安江农校纪念园。

盛夏季节,记者抱着虔诚的“朝圣”之心,冒着滚滚热浪,踏访这块神圣土地,聆听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故事,感受科研先辈与饥饿作斗争的顽强精神。

纪念园入口,一块书写着“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红色大字的稻米形状石头,高高耸立。

入园,排排冬青立于道路两侧,苍翠挺拔,像卫士般,守护稻田里升腾的梦想。

“往东数起第三块田,63年前,袁隆平老师就是在这里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稻,从此开启杂交水稻的漫漫求索路。”安江农校纪念园管理中心主任谢军介绍。

循声望去,只见冬青后一片20余亩的试验田被分成若干块,嫩绿的秧苗在风中摇曳。田垄边,习近平总书记叮嘱的“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字样格外醒目。不远处,袁隆平所书红底黄字“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校训,在烈日下闪着金光,时刻警醒来人。

吃上一餐饱饭,曾经是多少中国人的梦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水稻产量平均每亩不到300公斤。粮食异常紧缺,中国人尝到了饥饿的滋味。3年自然灾害,更增添了国人对于饥饿的恐惧。

70年前,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本可以选择大城市工作的袁隆平,怀揣“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心愿,来到偏远的安江农校,几经波折和思考,毅然将研究方向从红薯、西瓜转向水稻。

科研的道路从来不平坦。

在纪念园一角田边的树上,写有一行“禾苗被毁事件发生地”的字样,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发生过令人痛心的往事。

1968年的春夏之交,袁隆平带着学生,满怀希望将多年研究的试验苗播种下去。然而,第二天袁隆平来到试验田查看,田里一片狼藉,秧苗被全毁,多年心血毁于一旦,袁隆平痛心疾首。

然而,再漫长的黑夜,也总有天亮的时候。

在安江农校30多年艰难的科研岁月里,袁隆平相继发现了“鹤立鸡群”天然杂交稻;挑战传统遗传学理论权威,撰写了世界上杂交水稻领域的第一篇科研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攻关,推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生产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1981年,袁隆平牵头研究的“籼型杂交水稻”项目,获得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如今,一颗种子,改变了世界。随着杂交稻种子在世界各地播撒,袁隆平“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宏愿,生了根、结了果。

传承袁隆平精神,守护国家粮食安全

“作为世界杂交水稻的发源地,安江的种业基础和文旅资源独具特色,我们要发挥好这一优势,传承袁隆平精神,在守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文旅产业发展中作出应有贡献。”谈起建设安江农校纪念园的初衷,洪江市委书记郑小胡说。

出于学校发展考虑,2002年,安江农校整体搬迁至怀化市区,2003年安江农校与怀化机电工程学校合并升格为怀化职院。

“作为全日制办学的农校搬迁后,原有校园如何利用,学校和地方都花了不少心思。”洪江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金国华介绍,“现在,这里一方面作为怀化职院的分校区,承担实践教学、继续教育培训、科研等任务,另一方面则由地方投资建设纪念园,讲好杂交水稻的故事,弘扬袁隆平精神。”

作为纪念园,建设已初具雏形,校园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杂交水稻纪念馆已建好,展品、资料丰富。袁隆平生活和工作的多个场所保存完好。

“每天来参观的人不少,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科研工作者,也有学生。今年以来,纪念园累计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翻番。”安江农校纪念园管理中心主任谢军介绍,作为全省农技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纪念园每年有近7000名农民骨干、农技人员等来此培训、进修。

“但目前我们仍存在文旅业态不够丰富、游客接待软硬件需进一步提升、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郑小胡介绍,下阶段,纪念园将整合资源、补齐短板,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全国知名研学基地。同时,怀化市将以农校为中心,规划建设杂交水稻国家公园,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稻作史(高庙遗址)、杂交水稻发展史为主线,进一步挖掘杂交水稻发源地全球性意义。

夏天烈日灼灼,园内随处可见的参天古树,洒下片片阴凉。行至一栋两层砖房前,谢军停下脚步,“这是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后修建的科研楼,杂交水稻的许多新成果,都诞生于此。”记者环顾四周,只见试验田、网室、玻璃温室里,禾苗青青、长势喜人。

目前,纪念园仍是开展杂交水稻研究的重要场所,怀化职院杂交水稻科研团队在这里接续耕耘。土生土长的怀化人、“80后”王志强,是其中的新生代代表之一。

“袁隆平老师的精神品格,深深影响了我。”2015年,王志强如愿来到安江农校工作,成了杂交水稻“追梦人”。

播种、施肥、赶花,观察、记录、复选,分类、编号、登记……年复一年,王志强和前辈一样,将心血和汗水洒在广袤田野。仅2022年,王志强所在团队就有8个杂交水稻新品种通过国省认定。其中,超级稻品种——“民两优丝苗”已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将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应用于传统育种并创新发展,是下阶段我们需要征服的一座‘高山’。”王志强说,“直面挑战,奋力前行,守护国家粮食安全,我们责无旁贷!”

徐徐清风,将科研楼旁的葱郁古树,吹得沙沙作响。抬头一望,40年前,袁隆平夫妇在附近栽下的两棵丹桂,今已亭亭如盖。

【记者手记】

心在最高处,根在最深处

在安江农校纪念园,我们步子迈得很轻,生怕惊扰了见证袁隆平从青丝到白发奋斗的一草一木、一屋一舍,更怕惊扰了显微镜下的发现、稻田里的生长,以及琅琅书声里的少年志。

时光挑高了树,也将“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映照得更加清晰、明亮。

一条路,走了一辈子。袁隆平的这份执着,如灯塔般,指引源源不断的后来者,接力赛跑。

于是,一代代拓荒者、耕耘者,秉承“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初心、牢牢守住“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的使命,躬身田畴、咬牙攻关,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

他们的心,在最高处;他们的根,在最深处。

面对未来,怀化市和洪江市的决策者有了更宏大的决心、更新的蓝图、更坚实的脚步。

我们期待,“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豪情,在这里得到更加绚丽的绽放!

(原载《湖南日报》2023年7月15日03版)


来源:新湖南

编辑:唐艺芬

阅读下一篇

返回洪江市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