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口杨梅——水果之魁
文/曾庆平
(上)
“千林红绽火含珠,熟到杨梅夏至初。风味品评何处好?南山数过是湘湖”。清代文人黄元寿的诗虽然没有如杨梅之名脍炙人口,但其描述的江南初夏,烟雨过后,漫山遍野杨梅正红,在万绿丛中星星点点、若隐若现,叹为奇观;而酸甜爽口的杨梅鲜果,着实令人垂涎欲滴,称羡不已。
杨梅为南方佳果。杨梅树形开张均称,材质坚强紧密,树叶柔滑光亮,四季乌青,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代表树种,多见于立地条件丰富的次冠层。它原产中国,遗传进化地位非常特殊,可能源自古木兰纲的基因突变,长期演化至今仅存一科一属单种。我们平时讲的杨梅就是可以食用的杨梅果实,为球状核果,外表面具乳头状凸起,肉质多汁液,酸甜可口回味无穷。果径通常1-2厘米,含糖量12%-13%,酸度0.5-1.1%,富含树脂、纤维素、矿质元素、维生素和蛋白质、果酸及氨基酸,其中钙、磷、铁尤为丰富,是难得的果中佳品。杨梅自上古时期就进入了人类的生活。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现已培育出数十个品种,按果实颜色可分为粉红、红、乌、白种四大类。天然分布自云贵沿长江中下游南达两广山区,尤以浙江余姚、仙居为盛,陆续研发选育了多个优良品种,成为全国名优杨梅的重要原产地。
杨梅是本地山珍。中国杨梅区划研究表明,从云贵高原的东部边缘湘西、湘南、经赣州、福建至浙江丽水、余姚一带是杨梅最适宜生长区。我们耳熟能详的浙江东岙杨梅、福建浮宫杨梅、靖州木洞杨梅都是久负盛名的地方特产。在雪峰西麓的洪江市托口镇,渠水与清水江汇合之地,一个品质优良、全程覆盖的生态杨梅基地正在崛起,那是充满青春活力的后起之秀,其环境之美、品质之优、兴起之盛,令人耳目一新。
托口,古名朗州,扼湘黔水运要道,为物产交易之重港。明清时期多有来自赣、皖、江、浙商人汇集于斯,或携家眷在此暂留歇息,有的同乡同门结伴成群,傍市择地置业定居。长年累月竟发展成了一个依山傍水的历史古镇。托口位于贵州武陵山与湖南雪峰山脉中间过渡带,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适中,雨热同期,生物多样,草木丰茂,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上游没有大中城市,更没有现代工业污染,生态环境良好。近年来国家投资百亿兴建了托口水电站,形成了一个纵横两百余里的山地水库——清江湖,并已成功申报国家湿地公园。就在这看似平常的青山绿水之中,包含着多少鲜为人知的风物特产和文化故事!
托口自古产杨梅,山林之中,沟谷之间,村宅之旁,到处可见野生杨梅。树高十米、树龄百年的天然老树尚存世不少,是为杨梅原生基因库。优越的自然环境为优质的杨梅生产提供了一个上佳的先决条件。野生杨梅或酸或甜,果实有大有小,托口先民尽得天时地利,择优食用,选良种植。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对优质水果的要求有了更高的期盼。特别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师在黔阳安江农校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并通过大面积推广,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不仅为农民树立了科技致富的观念,也为农村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可能。袁老师的夫人邓则就是托口阳荆村人,因此托口人借助科技的智慧,有着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必然使那些勇于探索的人取得超常的成功与突破。
1980年代中期,托口阳荆村在粟支书的带领下率先引种靖县名优杨梅。他们通过走亲访友、拉关系、走后门等多种手段来到百米之外的靖州县木洞村,采取上山挖苗、野树移栽、采枝接穗等方法,先后引进了大炭梅、小炭梅、大叶荸荠三个外地良种。村里利用集体土地分别在中盈上、黑水洞、大坡兴建了三个杨梅基地,总面积有100多亩。尽管当时的杨梅栽培水平不高,甚至繁育苗木嫁接需要的塑料薄膜都非常缺乏,但托口得天独厚的气候、水土和生物条件很好地保障了杨梅种植的成效。几年过后阳荆村集体引种的杨梅开始挂果投产,一批批色丰味美、质优价高的杨梅惊艳上市,打破了过来广为流传“靖州杨梅无法引种成功”的偏见,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当时正值怀化地委、行署大力号召“八亩山地做文章,综合开发奔小康”的关键时期,托口优质杨梅的发展势头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进入了地、县领导的决策部署,发展杨梅生产还写进了黔阳县《科技兴县战略规划(1991—2000年)》。科技、林业等部门积极作为,组织技术人员外出考察育苗、栽培技术,引进名优新品种,指导规划林场建设,促进托口杨梅进入了第一次开发热潮。九十年代初托口镇科技副镇长张学林在王家坳将原有的乡镇茶场300多亩全部改种靖县木洞杨梅,成为规模最大的乡镇企业示范杨梅园;黔阳县科技局选择杨柳村小龙溪、蒋家盈两地引种靖州大、小炭梅,建立了百亩示范推广基地。后来这三个村逐步发展成为托口杨梅的核心产区,迅速形成了远近闻名的特色产业。
来源:洪江市农业文化故事编辑委员会
作者:曾庆平
编辑:肖焙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