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洪江市岔头乡,沅江静卧环绕,山峦枫叶层叠,房子鳞次栉比,院前鲜花盛开,产业基地里的人们一边采摘,一边哼着小曲,歌唱着今年的丰收……看着老百姓们美好幸福的生活,岔头乡党委书记易汉成的心里,有着数不尽的喜悦。
岔头乡境内从北至南由高而低,山势险峻,地形复杂,起伏多变;正是这群山叠嶂、山峦逶迤的自然环境,养育了一代代执着、奋进的人们,但同时也给岔头乡的经济发展建起了一道道屏障。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带领全乡人民脱贫攻坚奔小康,成为了易汉成工作的重中之重。
“烂泥路”成了小康路,旧村貌有了新变化
2015年10月,易汉成出任岔头乡党委书记,同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正式颁发,易汉成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争分夺秒领会文件精神,精准吃透和落实上级政策,率先在岔头乡打响了“拔穷根、换穷貌、改穷业”的脱贫攻坚战役。
要想富,先修路,修缮乡道、硬化村道、拓宽组道、修建入户道被易汉成比作了“脱贫攻坚的第一声枪响”。五年来,易汉成带领班子成员遍访全乡各组各户,制定详细可行的计划,积极争取上级资金1.7亿元,对全乡道路共计140余公里进行修建提质,村民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窘境。现如今,全乡11个行政村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人们的出行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2017年,各村村部新建或翻修,村民活动中心建了起来,老百姓茶余饭后有了新的去处;与此同时,一盏盏太阳能路灯在全乡的各个角落亮了起来,甘甜清冽的自来水从各家各户奔涌而出……一项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岔头乡落地生根,人们的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
集体产业有了新出路,村民经济实现了大发展
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如何让岔头有自己的“拳头产品”、让百姓有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易汉成的工作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竹山园村临河地平,土壤肥沃,适宜发展黄金贡柚、丑八怪等大规模水果种植产业”,“羊坡9组、10组多山地梯田,适合发展白芨等中药材种植”……对于农村产业发展,易汉成一直有着自己的见解,想要指导百姓发展产业,一是要政策业务精、二是要基层调研多、三是要工作方法好。
现如今,岔头乡在易汉成的带领下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香酥梨、黄金贡柚、纽荷尔等产业基地在各村建了起来,致富带头人们的生态养殖产业在党委政府的指导下不断做大做强。进而实现了发展一批村集体产业项目、扶持一批致富带头人发展、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将岔头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更多的村民参与到整个扶贫产业的发展之中,激发了乡村脱贫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实现了真脱贫。
创新工作方法,用干部的贴心换来群众的放心
为了更好的服务群众、带领群众,易汉成多次下村进组入户,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乡村干部包组制度”,将每组划分为乡村干部的责任田,乡村干部每周下村进组入户解决实际问题不少于3天,每周走访不少于1次,主动到老百姓身边倾听他们的声音,妥善处理好他们的烦心事。易汉成介绍道:“我们在走访的过程中有专门的走访台账,对老百姓提出的问题进行每周一调度一解决,切实将群众的满意放心放在首位。”
2020年年初,通过乡村干部的“包组走访”,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协商,解决了一批受“新冠疫情”影响人员的务工问题。“多亏了党委政府的帮助,家人在外地找到了工作,我也能在家门口的合作社打零工挣钱,我们家的日子现在越来越好。”在竹山园村高庙果蔬生态合作社的产业基地里,贫困户杨友庚和大家分享着自己的喜悦。
时节已是初冬,但岔头乡的脱贫攻坚事业一如涌动着的春潮,气势磅礴、势不可挡,从整合资金修路引水到房屋改造稳定安居,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到立足优势发展特色种养项目,从等要靠的依赖心理到自主奋斗更新观念斩断穷根……经冬历夏,沅水河畔的脱贫攻坚事业在易汉成的带领下始终热火朝天。
审核:符玉娟 终审:刘辉霞
来源:岔头乡人民政府
作者:杨远洋
编辑:肖焙丽
本文为洪江市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