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野生蘑菇风险高,不采不食最安全

来源:市场管理监督局 作者:办公室 编辑:肖焙丽 2019-07-09 14:25:48

  今年以来,我省已经出现因采食野生蘑菇导致中毒死亡的病例,近期,由于气温高、雨水多,野生蘑菇生长旺盛,许多市民开始采摘、食用野生菌,而有毒蘑菇混淆其中,肉眼难以辨别,误食后容易导致中毒,危及生命。为有效预防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作如下风险提示:

  毒蘑菇的危害:毒蘑菇毒性成分复杂,毒蘑菇种类不同,其所含有的毒素成分也不一样,导致我市居民中毒的毒蘑菇主要是亚稀褶红菇和日本红菇,它与百姓常说的火炭菌、石灰菌十分相似。日本红菇属于胃肠炎型毒蘑菇,中毒症状表现为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亚稀褶红菇属于横纹肌溶解型毒蘑菇,中毒症状除胃肠道症状外,还会出现全身乏力、肌肉痉挛性疼痛、胸闷、心悸并短时间内出现血尿和呼吸急促困难。毒蘑菇中毒症状类型还有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损害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等,且现在治疗毒蘑菇中毒还没有特效治疗方法,一旦误食后发生中毒,病情凶险,对人体损害极大,死亡率极高,很多中毒严重的患者甚至需要做肝肾移植,部分中毒者即使挽救住了生命,也会留下后遗症。发生中毒的地点多是农村居民家庭,治疗中会产生巨额的治疗费,这无疑会给农村家庭带来精神和经济上的双重打击。

  对消费者的提示:请勿采食野生蘑菇,鉴别野生毒蘑菇是否有毒,只凭人的肉眼、个人经验及“民间偏方”很难分辨,目前没有简单易行的鉴别方法,预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就是不要采食野生蘑菇,以免发生意外,危害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在有采食野生蘑菇习俗的地区,切勿采摘未食用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对于市场上售卖的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购买或食用。

  发生食物中毒时要妥善处理。一旦误食野生蘑菇后出现中毒症状,应尽早采取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同时,要拨打120急救电话,在催吐后应尽快到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有条件的尽可能带上食用的蘑菇样本。事故发生单位和救治病人的医疗机构发现蘑菇中毒病例,应及时报告卫生健康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下面结合近年来我市发生的野生蘑菇中毒案例,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三种最常见的野生毒蘑菇。

  第一类是5-7月份剧毒鹅膏菌,主要包括灰花纹鹅膏菌与裂皮鹅膏菌。其中灰花纹鹅膏菌外观上与可食用的“鸡丝菌”“鸡枞菌”相似,裂皮鹅膏菌通体白色,老百姓常易误食。误食6-15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称之为“胃肠炎期”;之后患者胃肠道症状消失到达“假愈期”,此时表面上看似好转,实则造成肝脏严重损害;最后发展成为“内脏损害期”,肝脏等脏器功能严重受损,是导致市民中毒死亡的主要类型之一。

  灰花纹鹅膏菌(剧毒)

  裂皮鹅膏菌(剧毒)

  第二类是7-10月份的剧毒亚稀褶红菇,该菌外观上与老百姓采食的“火炭菌”、“炭烧菌”极其相似。误食后十几分钟到2个小时左右就会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随之出现肌肉疼痛、酱油色尿液等症状,最后出现严重的心肌损伤。如就诊不及时,病死率非常高。该类毒菌也是导致市民中毒死亡最多的类型之一。

  第三类最常见的是发生在6-9月的日本红菇中毒,该菌外观上与老百姓喜爱采食的“石灰菌”极其相似,容易误食。通常在食用后2-4个小时出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不会引起患者死亡,该菌是导致我市野生蘑菇中毒事件发生最多的种类。

  野生蘑菇是否有毒一般人难以准确鉴别,千万不要盲目自信。民间流传的识别毒蘑菇的方法,如银针验毒、大蒜去毒等方法没有科学根据,并不可靠,切勿相信。目前世界上尚无治疗蘑菇中毒的特效药,市食安办、市场监管局、市疾控中心在此提醒广大市民,防治蘑菇中毒最好的办法就是不采不食!!!

来源:市场管理监督局

作者:办公室

编辑:肖焙丽

阅读下一篇

返回洪江市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