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解读文化的内涵

来源:市六中 作者:覃秀珍 编辑:肖焙丽 2015-08-13 16:06:35

副标题:——走进《文化苦旅》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虽然早有耳闻,但真正激起我阅读渴望的是读了他的《借我一生》,以致成了我学会网购的第一件商品。然后自然而然,那么欣喜,那么迫切,那么幸运,那么及时地走进这本文学经典。

  真的很喜欢他一路漫步一路感受一路思考一路提笔的潇洒,古人所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用在余秋雨身上再贴切不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了真实的步履,才有真切的感受,才有真正的思考,才有真诚的文字。中国文化当感到庆幸,走过这片土地的有余秋雨,一个善于思考的文化人。因此,丰厚的文化底蕴得以挖掘,封存的文化内涵得以奔泻。世界文明应感到荣耀,一个异国文化人冒着生命危险,采撷文化的样本,传播文明的种子。从此,中国文化迈向世界,世界文明传遍全球。在文化的传承上,余秋雨真的功不可没。

  几乎所有的游记离不开写景,所有的散文摆脱不了抒情。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反常态,着力从文化考察和文明思考的角度宕开一笔,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自然之景,更是人类文明的起落消长,成为国内第一本文化散文。如《牌坊》一篇作者分明是让我们记住这一即将逝去的牌坊文化,无论它屹立千年,还是坍塌泥下,无论它地位尊卑,还是主人贫富,它都曾经是中国的一种文化,代表了一个时期文明的发展程度,这是不可改写的历史。因此,怎能轻言忘记?《信客》更是记录了邮电事业繁荣之前一种真实的文化存在,信客的生活足迹读来感人至深,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邮递文化的真实步履。而在中华文化的考察中,除了长江、黄河两条主线,作者惊喜地发现了四百毫米降雨量分界线的奇异之处:高于四百毫米降雨量的,可以种植农作物,低于四百毫米降雨量的是草原和沙漠,适合游牧,而这条界线,恰与万里长城多方重叠,可见长城起到了区分两种文明的功用,让农耕文明不受游牧文明的侵犯。让我不禁为古人的杰作倍感骄傲,同时也使看似复杂的中国文明突然间变得简单起来,即三条天地之线:长江、黄河、长城。

  作者笔下,祖国河山处处是文化的胜地。对都江堰的考察,作者悟性颇高,一句如诗的名联“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道破了中华道教文化的秘密:上善若水,以柔克刚。《道士塔》让后人深深记住了三个名字:王圆箓、斯坦因、蒋孝琬,他们狼狈为奸,沆瀣一气,多少经卷从他们手上亡失,也唤醒了国人保护文明的责任意识。《杭州宣言》《黄州突围》让我们为一代文豪苏东坡的政治成就击节赞赏,从此苏堤的意义非同寻常,断桥的故事更加动魄惊心。《山庄背影》让我们洞悉了清王朝的兴衰;《宁古塔》的荒凉让我们触摸了古代文人的悲惨遭遇和历代王法的残酷;《抱愧山西》让我们知晓了山西曾经的繁荣,难忘商行的车水马龙,也读懂了当年山西汉子走西口的无奈与艰辛。

  世界之旅,同样充满神奇色彩。且不说漂泊者神秘莫测的奇特经历和令人匪夷所思的人生选择,单是一处墓地就叫人惊异。在《这里真安静》中感受着日军战俘克服重重困难,偷偷在异国土地垒起的齐整荒冢,虽有曾经敌对的仇恨,但从人文角度却让人惊异他们的坚毅,一个时代的恩怨凝结于此,悄然无声,成了后人反省的凭证。《鱼尾山屋》揭示了埃及文明的中断与堙灭之谜——极端主义冲突。在这片曾经非常神圣的土地上,人们在抬起头来仰望一个个世界级“王者”雄魄的同时,又不得不低下头来俯视一场场不知所云的恶斗,实在不胜唏嘘。而极端主义的产生,又与那些“王者”跨国远征有关。于是文明最集中的地带,也成了仇恨最集中的地带,自然也成了文明毁灭最彻底的地带。这也是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等世界古文明消逝的最终原因,同时也是中国文明得以幸存的根本理由,毕竟国内没有这种毁灭性的侵征。《北欧寒夜》里作者思考良久的七个对比性图像——一行字母、一片墓地、一份图表、一座城堡、一群闲人、一块巨石、一面蓝旗,无不引发了我们对文化的思考……

  这就是文化散文的魅力,不止于浅层的欣赏与消遣,更是追溯深层的文化源起与发展,既长见识,又启智慧,因此深受当今文人学子喜爱,不少学子还争相效仿。首创文化散文的写法,余秋雨当之无愧。

  至于人生之旅,我恐怕没有资格评说。除了对谢晋、巴金、黄佐临几位文化大师的敬仰,对于作者本人的是非,不是我能论断的。但我想无论是出于妒忌而诽谤,还是因为报复而诬陷,即便确有其事,都不应该否定他对文化的贡献。再者,人非圣贤,谁会十全十美?何必苛责一个赤手空拳的文人,利用网络遍传流言蜚语?异国尚懂对人才的尊重,而本国却不知珍惜。我想那些喜好滋事的人才是中国文化真正的悲哀。

  余秋雨,身体力行纵横数万里考察人类文明的轨迹,跨跃几千年深入解读中国文化的内涵,是文化之幸,是中国之幸。《文化苦旅》的畅销,是读者之幸。

来源:市六中

作者:覃秀珍

编辑:肖焙丽

阅读下一篇

返回洪江市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