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城是楚南上游军事、政治、经济中心,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其历史城区(大致为原古城墙范围以内)总用地0.58 km2,是中国湘西地区明清时期古城镇的典型代表,街巷格局和整体风貌保存相当完好。古镇位于湖南省洪江市(图1),地处潕水河畔,沅水之滨,三面环水,一面依山,自然地理位置优越,距离怀化市区40 km。由于其水路交通发达,地形地貌险要,加之西汉以来,为各朝治地,因此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被少数民族占据的五代十国至明末清初,成为少数民族反封建王朝压迫的首义地以及解决湘黔边陲矛盾激化的军事要地。同时,黔城作为湘黔边境物质集散中转的最大港口,其农业、手工业、商贸的地位也是首屈一指。
2003年1月,黔城古镇被列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其中芙蓉楼和南正街古建筑群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1 空间格局
1.1 选址
黔城地处湘、黔交界,其地理位置为重要的军事要地。据清代《黔阳县志》(康熙版)记载:“黔城上扼滇黔,下控荆襄,南临交广,北塞溪峒。”黔城是山水之城,座落在低山丘陵地带,以龙标山为中心修建,其境内山体众多,山势连绵起伏(图2),平均海拔200 m。黔城境内主要水体为沅水和潕水。由于其三面环水,水上交通发达,自然地势险要,且巧妙地利用自然山水作为其天然屏障,军事上易守难攻。同时,黔城的选址符合“藏风聚气”“负阴抱阳”的风水观念,而且应证了《管子》的营建法则:“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黔城的原始自然要素为其形成一个有特色的城镇在功能和形态上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可操作的“胚体”(图3)。
1.2 格局演变
由于历代的不断增扩和建造,形成了军事防卫型格局的黔城。根据县志和相关资料推测其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图5):
第一阶段:初建聚落(西汉至隋)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建镡成县,县治为黔城。这一时期古镇规模很小,没有筑城池,结构松散。虽然资料记载很少,不过从近年来在牛头湾、南头坡和小江枫树坪一带发现的古墓群看来,镇区分布较零散。
第二阶段:始筑城池(唐至元)
此时古城已初具规模,开始建造城防建筑。根据《黔阳县志》记载,黔城城墙始建于唐建中二年(781年),其城池围龙标山而建。至明代以前,城墙均为土墙。在这一时期古城开始建造公共建筑,例如:芙蓉楼(唐天宝七年)、普明寺(宋熙宁四年)、文庙(北宋元丰三年)、宝山书院(宋绍定元年)等。
第三阶段:扩大城池(明)
这一时期古城格局初步形成,开始发展商贸,形成了商业街之雏形。同时加大城防建设,扩大城池。据《黔阳县志》记载,由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苗毁土墙,十五年(1450年)靖远伯王骥命指挥杨茂重筑,并向东北展筑百七十丈(约300 m),周5里通砌以石,建5门楼、哨堡。
第四阶段:完善格局(清至解放)
到了清朝黔城开始大量发展建设,进入了经济和建设的辉煌时期(图4)。其“丁”字型格局已经形成,其整体区域不断扩建,在城池以外形成了有规模的街道,如新街、河街。街道上多为一些外来移民居住。另外,这一时期还建造了大量的各类建筑,如宗祠、寺庙、会馆、客栈、银号等,并对部分古建筑进行了修复和重建,如普名寺、衙署、芙蓉楼等。同时古镇开始整治水系,修复城沟朗溪水道。
第五阶段:建设新城(新中国成立至今)
黔城在文革时期遭到一些破坏,但整体依然保存完好。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新洪江市,市治由安江改为黔城。黔城建区面积迅速扩大,新城区建于古镇北侧。
2.3 格局特色
(1)城池选型
受传统礼制文化影响,中国北方传统城池在取形时,原则都做成规整形,其来源于周王城模式。但由于黔城处于长江以南,以五溪文化①为主,其城池选型不同于北方传统城池。虽然古城整体形状平面上大体上略显方形,但南、西两边随潕水、沅水之势而筑,因地制宜,崇尚自然,符合《管子》学说的思想。
(2)空间结构
黔城从唐始建城墙,经过千年的发展演变,至清朝已形成了“一环、两轴、两心”的空间结构(图6)。
一环:即黔城城墙。墙身曲直相接,转角处城墙加宽加大。城墙东南段城墙向里凹进,东北段则向北倾斜,西墙也向北斜。
两轴:即古城内东西向与南北向的两条主要大街,呈十字交叉,并通向城门,形成古城的十字轴线。为便于防御,东西向的东正街和西正街并不直通。
两心:即黔城的空间结构中心和政权中心。黔城的空间结构中心,位于古镇的核心,十字轴线相交之处,四条主街在此相汇,空间尺度大,是重要的集散空间。黔城的政权中心位于古镇西南部。县衙署是县的政治中心,黔城古镇衙署位于南正街(中山街),此街又称为府前街。
(3)边界空间
城墙与河流构成了黔城古城独特的边界空间。黔城作为楚南上游的军事重镇有明显的边界标志——城墙,依托自然山水为其天然屏障,将近郊包容在古城整体环境中统一经营,靠环境来显示其建筑整体艺术的魅力,是中国东方式审美思维的具体体现。城墙隔离开了水体与城镇的契合关系,这区别于湘西其他的临水城镇,他的边界空间内没有湘西地区特有的建筑——吊角楼。在边界空间中与水体在功能上结合最紧密的当数码头(图7)。在起初码头主要为军事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开始具有商业意义,使得黔城经济得以繁荣。尤其在明清盛世,木排相连数里,甚为壮观和独特。可以说黔城的边界空间是黔城军事防御和经济繁荣时的支撑点。
3 街巷空间
3.1 街巷结构
黔城整体空间布局井然有序(图8)。据同治年间编撰的《黔阳县志》记载其历史上曾有7条主要街道:东正街、南正街、西正街、北正街、土街、河街、新街。河街、新街在城墙以外。土街,北门沿城墙南至南正街,后来被封。所以现在主要街道有6条。其中南正街呈“丁”字型布局,东西向南正街又名中山街,是古镇内建筑保存最完好的一条街道,街区面积16 000 m2,街长217 m,宽2.9 m,街道路面均为青石板铺地。北向南正街又名旗胜街。西正街和北正街为传统居住区。东正街是经过改造的,街上的古建筑保存不多,街道采用水泥路面。新街和河街上多是外来移民,新街是一条以手工业为主的街道,河街上多是会馆,明清时期也是一条主要的商业街道。黔城古城除了6条主要街道以外,还有很多“丁”字型巷道,主要有:老爷巷、火神巷、育婴巷、上南门巷、下南门巷、头巷、鲍家巷等。其中以老爷巷保存最为完好。
3.2 街巷节点
黔城的街巷节点主要为中心节点和5个入口节点(图9)。
中心节点是古镇的核心节点,空间尺度最大,是重要的集散空间。另外,由于主要街道笔直,方向感清晰,还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黔城古镇原有5座城门,形成了5个入口点。东门入口节点:节点北侧地势较高,距离仅十几米处有钟鼓楼(洪江市文物保护单位)。下南门入口节点:虽然下南门已不复存在,但是此处还留有一道拱形街门。街门左侧为上杨公庙(文物故迹),右侧为万寿宫(洪江市文物保护单位)。上南门入口节点:节点空间推让尺度较小,通向南正街(中山街)。西门入口节点:西门是黔城古镇内仅存的城门,城门前原为一般砖瓦民居,2007年修筑了大型城门广场,空间尺度大,特色性强,成为人流集中的回旋之所。此节点的入口标志性最强。北门入口节点:两旁的民居破损厉害,空间尺度上有一定的退让,但特色性不强。
3.3 街巷特征
为防止外部入侵,军事防御型古城镇街巷一般不采用整齐的直交形,而是通过宽窄坡度的变化、丁字路口的处理、巷道错位相交、尽端小巷的安排、街巷入口门楼的设置等方式造成丰富多变的街巷景观,同时街巷之间形成一个可互通的完整体系。丁字型布局使敌人进入城中,兵力、车子都不能直通,这样容易截击敌军,既可迷惑侵犯者,又使其不容易逃脱。
4 建筑类型与特色
4.1 建筑类型
黔城建筑类型繁多,主要有居住建筑、城防建筑、街屋建筑。另外还有少数的宗教建筑、文化建筑、园林建筑等。
(1)居住建筑
黔城的居住建筑主要建设于清晚期至新中国解放初期。由于湘黔地区闷热多雨,民居多有院落和天井,清代民居为多为两层砖木穿斗式结构,屋顶多为悬山顶(图10)。此外,现存的居住建筑中有两栋明代建筑(洪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王家大屋(图11)和明代木屋(图12),均为抬梁式结构(图13)。
窨子屋②是明清湘西地方特色建筑,在黔城内保存较多,基本都建于清代,其中大部分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例如位于古镇南正街的朱家窨子(图13),建于清代,是黔城典型的窨子屋形式。外墙为白色粉刷界面(部分有脱落)(图14),封火墙高达8 m。其内部空间中为通道(图15),进深长达23 m,两边各有厢房,顶部设有天斗(图16)。出于防御考虑,外立面没有开窗,厢房的窗户全部开向内部通道,而内部通道完全靠天斗与亮瓦采光。
(2)城防建筑
作为军事重镇,黔城的城防建筑地位在整体布局中举足轻重(图19)。唐始筑城墙,后经战争摧毁,不断修葺和扩建,至清道光年间,城墙全长五百九十四丈(1960.2 m),高一丈三尺(4.3 m),厚一丈(3.3 m),并建城门、角楼各5座。整个城墙均为红砂石砌成(图17),尺寸约为40 cm×90 cm。用石块做城墙干净利落,既坚固耐久,又可以防弹。但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现存城墙已破败不堪,仅有不足1 000 m的城墙根,角楼不复存在,城门也仅剩下西城门(图18)。
(3)街屋建筑
黔城因兵起,因商兴,街屋建筑众多,多位于南正街(中山街)。一般为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一楼临街为长板木门,门旁为柜台(图20)。二楼伸出饰檐,通常是木结构,檐上开格扇花窗。普遍为万字格窗并用支撑物开窗,室内大小柱头雕琢的图案古色古香。相邻两户通常共用一道山墙,节约空间与建筑造价。多数建筑有马头墙(图21),其檐口多数用卷檐③(图27)形式,线条优美,造型独特。
4.2 建筑特色
(1) 建筑结构与构造
黔城建筑多为木结构和砖木混合结构。木结构房屋以三柱两瓜④(图24)为主,也有三柱三瓜、三柱五瓜、五瓜四柱的。为了尽量减少穿斗式通常的立柱落地,每隔1~2根瓜柱才有一根立柱落地,易获得较大的室内空间,空间开敞,分隔灵活自山。砖木结构房屋的主体,包括砖墙、柱、屋架、屋面。通常以砖墙支撑屋面荷载,有时砖墙也起到隔断和维护作用,楼面、门、窗均用木材。
(2) 建筑采光与通风
由于黔城建筑开间小,进深大,且共用山墙,无法开窗,为解决采光问题,当地使用了一种亮瓦材料。亮瓦(图22)是用玻璃制成,光线能透过它照射到室内,可以有效地提高室内光线照度,在黔城十分常见。斗窗是在亮瓦的基础上经过改善的一种屋顶采光方式。例如位于中山街的张家老屋,堂屋屋顶形如倒置漏斗,上装有亮瓦,采光、隔热效果极佳(图25~26)。
另外,由于湘黔地区潮湿多雨,且冬天寒冷,夏天闷热,所以在当地建筑中多采用天井,以达到自然通风的效果。天斗(图16)⑤是对天井式建筑的一种改善。天井式建筑虽然通风效果好,日晒水蒸发量少,但是无遮敝的天井(图23),阳光直射的辐射热产生高温,无论是次间的堂屋还是湘房夏季夜晚都难于安寝。设置天斗能够有效地遮挡阳光的辐射热,改善居住环境,同时结合亮瓦的使用仍然可以有效地保障室内有足够的光线照度,保持天井特有的良好通风效果。
(3)建筑功能与形式
在黔城有很多建筑构件是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例如卷檐,在黔城建筑中就十分普遍(图27)。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来说,在窗户的尺度和开窗形式一定的情况下,采光条件的主要决定因素应是檐口和窗户的相对位置。这一部分通常是不会受到阳光的直接照射的。只有在采取了屋檐下面有一道向上翻起的斜面时,它才会受到眼光的直接照射,所以卷檐能够加大屋内采光效果。另外,其形制也与中国古代的崇拜凤鸟的习俗有关。这种在屋脊弯曲屋顶的补充做法,可以使建筑檐下
编辑:肖焙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