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人所指湖南“雪峰山”是指洪江(黔阳)、溆浦、洞口、隆回四县交界处的高山。《辞海》“雪峰山”条则称:雪峰山“在湖南西部,资、沅两水间,南起湘桂两省区边境,北止洞庭湖滨”。可见雪峰山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仅指其主峰地带,后者则包括与之相连的山脉体系,即“雪峰山脉”或“雪峰山地区”。
近年来因发展品牌产业的需要,境内悄悄掀起了一场“雪峰山”争夺战。洞口县抢先注册了“雪峰”柑桔商标,邵阳抢注了“雪峰山”化工系列商标,桃江县推出了“雪峰山”茶叶系列品牌,洪江市则正在高调打造“雪峰山”旅游品牌。在笔者看来,大家要打“雪峰山”品牌,就有必要追溯一下雪峰山地名的来历与历史渊源。
“雪峰山”载入史籍不过百年 查阅古代地名资料,中国“雪峰山”有好几处,有湖北咸宁雪峰山、福建福州雪峰山、浙江丽水雪峰山,却偏偏没有湖南雪峰山。有人说南宋理学家魏了翁贬靖州时留有“雪峰高大冲霄汉”的诗句,其“雪峰”二字当指雪峰山。笔者以为诗人是借雪景“言志”,并不是确指具体的雪峰山。因为查阅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还没有收录湖南“雪峰山”词条,找遍湖南民国以前众多方志,也没有“雪峰山”的点滴记载。这说明湖南雪峰山在清末还没有进入文化人的视野。
笔者所见到有“雪峰山”地名记载的,最早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关“雪峰部队”(一支地方武装部队)和抗日战争有关“雪峰战役”的史料。
雪峰山地名形成于何时?笔者深入雪峰山脉主峰地带的洪江太平、溆浦龙潭、隆回小沙江等地做过调查,老人传说:雪峰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历史上有个时期这一带“经常冰雪封山”。隆回小沙江与洞口县接界处有个“白马山”,就因为冬天银装素裹像一匹白马;洪江市境内的大坪、塘湾、洗马之间山峰至今仍叫“雪峰山”。查阅气侯历史资料得知,十七世纪前后,地球遭遇“现代小冰期”,那时淮河、汉水多次冰封,洞庭湖也出现过冰封,湖面可以行军走马。传说中“经常冰雪封山”可能就是这个时候。这说明民间传说的雪峰山地名来历是可信的。
由上可知,雪峰山地名的“原生地”在洪江市,可知雪峰山地名形成经历了由“原始”雪峰山向“次生”雪峰山、再向现代雪峰山概念衍化的过程。“原始”雪峰山地名的产生最久不过300年左右;而广义“雪峰山”的概念,显然是现代地理经济学产生后才形成的,载入史籍不过百年。
“雪峰山”之前身叫作“梅山”
雪峰山的前身怎样称呼呢?《宋史·梅山峒》载:“梅山峒蛮其地千里,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今之怀化),其北则鼎(今之常德)。”这里的“梅山”大致与雪峰山脉重叠。
《资治通鉴·宋记》载:熙宁五年“章惇招降梅山峒蛮。旧不通中国,其地东接潭,南接邵,西接辰,北接鼎,惇招降之……筑武阳、开峡二城,隶邵州。”此语中的“邵州”即邵阳,“武阳”,即今绥宁县境内的“武阳镇”,“开峡”即今洪江市境内的安江峡州——《黔阳县志》载“宋熙宁中,章惇平硖洲,改置安江砦,因取沅水平澜无波得名,内含民安江靖之意”。这更精确定位了与雪峰山相一致的梅山地望。
怀化、邵阳、益阳、常德的大多山区至今流传着一种原始的渔猎宗教——梅山教:“上峒梅山上山打猎、中峒梅山掮棚放鸭、下峒梅山打鱼摸虾”。尽管“三峒梅山”狩猎方式不同,但他们共同敬奉的猎神都是“张五郎”。这从民俗角度进一步印证了古梅山的地名。
此地何以会取名“梅山”,学术界有两种意见:一种说法是远在春秋时期,这一带属楚国的辖地,楚的首任国王名叫‘芈熊通”,因“芈”与“梅”谐音,所以叫“梅山”;另一种说法是雪峰山地区“盛产梅”故称“梅山”。第一种解释显得很勉强,第二种解释比较可信。
“梅山”的前身叫作“楚山”
唐代诗人王昌龄写过一首著名的《芙蓉楼送辛渐》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送客处的芙蓉楼即今洪江市黔城的芙蓉楼古迹。诗中“楚山孤”一般认为是一种泛指,即古楚国之山,笔者则以为所指的就是雪峰山。我们可以用王昌龄的另一诗作《别皇甫五》来考证:“溆浦潭阳隔楚山,离尊不用起愁颜,明祠灵响期昭应,天泽俱从此路还”。
“溆浦潭阳隔楚山”句表意相当清楚:溆浦和潭阳之间隔着“楚山”。这里的“溆浦”当是指溆浦县城一带,这里的“潭阳”指的就是诗人当时所在地古龙标即今黔城——有史可查,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的龙标县分置潭阳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巫州为潭阳郡,郡治即设龙标。王昌龄是唐天宝七年(公元747年)贬龙标的,所以诗中所指“潭阳”应该是指当时的潭阳郡治地的今黔城。显然处于溆浦和黔城之间的“楚山”是确指雪峰山,只不过是“楚山”范围没有后来的“梅山”那么广阔。
唐代以前为何称雪峰山为“楚山”,很可能与楚文王打猎的传说有关。《吕氏春秋·直谏篇》说:楚文王从其父亲楚武王处继承王位后,喜不自胜,常带着猎犬到洞庭湖以南的大山去打猎,三个月不回;获得一位叫“丹之姬”的美女后又带着宠爱一起去打猎,一整年不上朝;直到有一位叫“保申”的先王命臣冒死直谏,文王才认了错,随即杀死了猎犬,折断了弓箭,放逐了“丹之姬”。或许因为这里是楚南是文王游猎的山又是楚南最高的山,被古人称为“楚山”。
说句题外话,如果楚山就是雪峰山的观点成立,则可以了结一桩千古文案:江苏镇江和湖南黔城的“真假芙蓉楼之争”。
“楚山”的前身叫作“会稽山”
“会稽山”之名与大禹治水的故事有关。“会稽”音义同“会计”。史载公元前2198年,大禹为治理洪水会集全国诸侯茅山,后大禹病死而葬于此,从此改茅山为会稽山。不过后来有学者研究认为,大禹治水之会稽山在浙江绍兴城东南,说那里“上有禹冢、禹井”。
笔者认为与大禹有关的会稽山就是现在雪峰山,主要有这样一些依据。首先,《山海经·海内东经》明确记载:“会稽山在楚南”,而雪峰山正好在“楚南”。《山海经》是先秦古籍,说会稽山在浙江绍兴为汉代学者所言,两相比较《山海经》的记载更为可信。
更重要是在雪峰山区域的溆浦境内有“禹王碑”古迹。民国十年《溆浦县志·卷二十八》有这样的记载:“相传夏禹治水常登县北界圣人山望洞庭,因以名。上有石刻,为禹纪事之碑。往时樵夫深入林谷曾见之。然好事者屡访求不能得也。近有蕨菜坡乡人田正旦得之……石间有绞劣不堪镌勒处,因之书不成行,字则奇古,不能辩认”。1993年版《溆浦县志》561页有更准确记载:“禹王碑,在县北60公里让家溪圣人山……其刻碑为禹王记事碑,长约1米,宽0.4米,上刻24字,字迹模糊不可辨认。”
有报道称,近年在湖南衡山岣嵝峰和浙江绍兴会稽山麓也发现有“禹王碑”,但有证据表明衡山的禹王碑为宋嘉定年间的摹刻,绍兴的禹王碑更是从湖南衡山复制传过去的。可见溆浦禹王碑才是其“正宗”。司马迁在他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二十面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沅湘”即湖南沅水和湘水的简称。由此推论,大禹治水的中心区域当在古沅湘地区。
再者,畲族传说他们的祖先出自古会稽山的“七弦洞”。福建霞浦县樟坑畲族村《汝南蓝氏宗谱》载,“会稽山七弦洞,即长沙武陵”。沅水雪峰山地区正好属于古之武陵。《评皇券牒》说瑶族其始祖盘瓠与三公主婚配后“着鼓乐送入会稽山”,又说“十二姓瑶子孙初发会稽山”。据笔者研究,瑶族的祖居地“千家峒”(或称“七贤洞”)就在溆浦龙潭(拙作《瑶山何处千家峒》,见吉首大学2008年湖南民俗学会年会资料本)。而且学术界公认,沅水流域的沅陵、麻阳一带是中国盘瓠文化的发源地。
关于大禹治水死葬于沅水流域,笔者另有专文论述。自认为古会稽山就是现在雪峰山证据比较充分,只是其所及地域范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会稽山”的前身叫作“昆仑山”
大家熟知的昆仑山,指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伸延至青海境内的大山脉,是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传说中的昆仑山的地理方位是与之不同的。《尚书·胤征》说:“火炎昆冈,玉石俱焚”,显然古之昆仑在南方炎热之地。
著名史学家蒙文通生说:“考《海内西经》说:‘河水出(昆仑)东北隅以行其北。’这说明昆仑当在黄河之南。又考《大荒北经》说:‘若木生昆仑西’(据《水经·若水注》引),《海内经》说:‘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这说明了昆仑不仅是在黄河之南,而且是在若水上源之东”。不过蒙先生认为古之“若水”即今之雅砻江,所以他认为古之昆仑即四川岷山。
笔者研究认为,与古昆仑有关的“若水”即沅水的一级支流巫水。巫水别称“若水”有史可考,巫水流域仍有“若水”地名,即会同县的若水乡。可互为佐证的是“若水”得名于“若木”,“若木”又称“建木”,是传说中的一种“通天神木”,据林河先生考证,“建木”实际上就是高大的杉木。沅水中上游地区正好盛产杉林,尤以会同出产的“广木”材质最优。可为之佐证的还有“若水”出自“黑水、青水之间”,与之相近正好有“青水”(即发源于贵州的清水江)和“黑水”(渠水古称“黑水”)。以蒙先生所考“昆仑在若水之东”为前提,笔者认为古之昆仑山就是雪峰山。
《山海经·西山经》载:“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郭璞注:“天帝都邑之在下者”,意思是说天帝的“都邑”建在昆仑山下面。史载最早的天帝是指“五方帝”,其中“南方之帝”就是神农炎帝。而据笔者研究,炎帝氏族的发源地在以会同、洪江为中心的沅水上游地区,而且这一观点已得到先秦史学界的基本认可。
我们还可以找到许多证据。比如,《河图括地象》载:“昆仑上有琼玉之树”,参见《列子·汤问篇》“珠开之树华实皆有滋味”句及屈原《桔颂》可知,“琼玉之树”实为柑桔树,而据专家考证,雪峰山地区正好是柑桔的发源地之一。又比如相传昆仑山为王母等众仙修道之所,并分层级,层层升高,故称“增城”。《淮南子·地形训》说昆仑“增城九重”。《尔雅》、《水经注》等书则说“昆仑之虚”(“虚”,指山的最高点)“分为三层”,第一层名“天庭”。民间传说,洪江市境内的雪峰山最高峰苏宝顶曾经是“仙人修道”之处,1984年出版的《黔阳县地名志》“苏宝顶”条载:此处“分为三级厅堂”,即第一厅堂、第二厅堂、第三厅堂。这和有关史料记载非常吻合。
笔者深信不疑,古昆仑山就是雪峰山,但笔者觉得昆仑山的范围似乎超出了雪峰山地区。《山海经·大荒西经》说:“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这里的“赤水”可能是今贵州之赤水。郭璞《山海经图赞》载:“昆仑月精,水之灵府……嵘然中峙,号曰天柱”,这里的“天柱”可能就是贵州的天柱,因为屈原《天问》中有“八柱何当,皆何当值”之句,贵州天柱正好是因有并排的八个冲天石柱而得名的。据此分析,古之昆仑可能还包括与雪峰山并列的武陵山。
金文的“昆”字为太阳下两人并列行走状。查《康熙字典》昆仑作“崑崙”,“崑”为山名,有“兄”、“明”的含义,可组“昆弟”、“昆(阳)暗(阴)”等词;“崙”,一般与“崑”连用,也可独立指“山”。可见“昆仑”二字本意是指并列的“阴”、“阳”两山。东为阳、西为阴,沅水东面的雪峰山和西面武陵山恰好构成“昆仑”的意境。难怪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诗句中的“两昆仑”之说,总是让人费解。
作者简介:阳国胜,网名五溪山人,男,1957年生,湘中隆回县人,毕业于原湖南安江农校。湖南民俗、历史学专家,曾独立承担过多项国家课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现论文三十多篇,内容涉历史考古、天文历法、文明起源、民族民俗、易经八卦、民间风水、科技管理、农村经济等多个方面。其中《中国农村技术市场的战略与策略》获湖南省第三届“金桥奖”,相当于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炎帝故里会同新说》得到学界高层认可,中国历史所两位学术权威实地考察后认为“新说成立”、是“炎黄文化研究的新突破”;“千古南岳尘封贵州天柱”、“李自成终寝洪江罗公山”、“安江物种天堂”等观点亦引学界的广泛尖注,并已被当地政府作为旅游文化资源采用。现为怀化学院客座教授,湖南省社会学民俗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炎帝会同说”首席专家。
作者:阳国胜
编辑:肖焙丽